n130386

1949年,国军将领谢晋元遗孀带着几十名老部下在街上流浪,陈毅在得知以后,立马抛

1949年,国军将领谢晋元遗孀带着几十名老部下在街上流浪,陈毅在得知以后,立马抛下所有的事情,为这些抗日英雄们安排住处。 说起谢晋元,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。他是广东蕉岭人,黄埔军校毕业,1937年淞沪会战时,他带着400多号人守上海四行仓库,对外硬说有“八百壮士”。那时候,日军兵力是他们的几十倍,可谢晋元带着这帮兄弟硬是撑了四天四夜,打死200多敌人,自己这边才伤亡几十人。这仗打得太硬气了,不光给主力部队争取了撤退时间,还把全国人民抗日的火点燃了。外国记者都看傻了,把这事传遍了全世界,成了中国抗战的一张名片。 可英雄的路不好走。守完四行仓库,他们奉命撤进公共租界,结果被英军缴了枪,关进“孤军营”。1941年,谢晋元被汪伪特务收买的叛徒刺杀,才36岁就走了。国民政府给他追了个少将军衔,上海十万人送葬,那场面真是感天动地。 谢晋元走了,留下老婆凌维诚和四个孩子。凌维诚是上海人,家里条件不错,年轻时还会拉小提琴,可嫁给谢晋元后,日子就变了样。丈夫死后,她带着孩子回了广东老家,城里的大小姐一下成了乡下种地的苦媳妇。为了养活一家老小,她啥活都干,田里忙完回家还得做饭洗衣,手都磨出老茧了。那几年,她没喊过一声苦,就是想让孩子活下去。 1945年抗战胜利,她带着孩子回上海,才发现谢晋元的那些老部下过得更惨。不少人腿脚有伤,干不了活,吃饭都成问题。凌维诚看不下去,觉得自己得管。她跑前跑后,联系老兵和遗属,还搞了个“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”,弄到一栋日本人留下的洋楼给大家住。她还想办法让老兵在孤军营附近搭房子出租,多少有点收入。她就跟个大姐大似的,忙得团团转,就为了让这些英雄别饿死。 到了1949年,上海解放了,凌维诚带着60多个老兵挤在吴淞路466号一栋破洋楼里。这楼是国民政府的,解放后可能要收回去。房子破得不行,墙皮掉了一片片,屋顶还漏水,老兵们挤在小屋子里,靠点租金和凌维诚的帮衬过日子。可好多老兵伤残在身,压根没活干,眼看着连这地方都保不住了。凌维诚急了,她知道要是没了这楼,大家就真得上街要饭了。她听说陈毅这人靠谱,就写了封信,把谢晋元的事迹和老兵的苦日子全说了,求政府给条活路。 陈毅那时候刚当上上海市长,忙得脚不沾地,可他接到信后没含糊,直接批了:洋楼和谢晋元墓地旁边的地都留给老兵,租金税费全免,还给凌维诚安排了托儿所的工作,老兵们能干活的就给活干,不能干的也得安置好。这一下,老兵们总算有了个安身的地方,凌维诚也松了口气。陈毅这事办得太敞亮了,不光救了这些英雄,也让老百姓看见新政府的良心。 说白了,陈毅不是啥都不管,他是真觉得这些抗日英雄不能寒了心。他这么一弄,老兵们日子好过了,也让大家伙儿对共产党多了份信任。这可不是小事,那是新中国刚起步时候的民心啊。 有了陈毅的帮忙,凌维诚一家日子稳当了。她先在托儿所干活,后来又去了服装厂,一直干到1973年退休。她还当了虹口区的政协委员,帮着社区出主意。老兵们有的找了活儿,有的回了老家,日子慢慢好起来。凌维诚没闲着,老是想着让谢晋元和“八百壮士”的故事传下去,参加纪念活动,整理老资料。1991年,她在上海去世,84岁,走前说要跟谢晋元葬一块,后来就埋在了宋庆龄陵园。 谢晋元的事迹也没白费。上海的四行仓库现在是纪念馆,里面还放着当年的照片和资料。广东蕉岭那边修了谢晋元纪念馆,小学都改名叫晋元小学。上海还有晋元路、晋元中学,都是为了记住他。凌维诚的这份坚持,也跟谢晋元的硬气一样,让人敬佩。